传统种植的罗汉果幼苗采用的是压蔓繁殖,繁殖系数低;实生繁殖,幼苗雌雄株,难以区别;嫁接繁殖,较为繁锁,护理困难,成活率不高,难以在群众中推广。传统的繁殖方式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品种混杂,种质退化;二是病害猖厥难以控制;三是种植当年不挂果,第二第三年才挂果而且产量低,仅为组培苗产量的20%左右,因而罗汉果组织培养技术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广西植物研究所的林荣等人率先开展了罗汉果组织培养的研究。
据桂林市罗汉果协会统计:桂林市辖的12个县2006年种植面积约5300hm左右,年产量近4亿个。传统的罗汉果产区已辐射到柳州市的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并已发展成为新的产区,同时广西的百色市、河池市部分县和湖南的道县也开始种植罗汉果。罗汉果如果长期在间伐的林地间种植,其引起的生态后果将异常严重。罗汉果组培苗“下山”的栽培对恢复山区生态建设,恢复和保护种植地区的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境的破碎化、减少水土流失等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在改造贫困与恢复生态环境过程中,用组培技术把传统特产的罗汉果资源优势转化为广西特色区域商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