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种苹果,贫困户种成十万元户
宁城县五化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苹果小镇”。一进入五化镇境内,层层叠叠的山丘绵延数十公里,满山遍野都是果树。清晨5时,在榆树底村山坡上的果园里,张福生两口子已经在忙着修剪果树了。他家的果园占地70多亩,有1000多棵苹果树,边边角角的地方还栽上了枣树和杏树。
张福生是方圆十多公里头几户栽果树的人。如今,果园里大部分果树都处于盛果期,遇上好年头,一年的收入在10万元上下。而在10多年前,张福生家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困难户。
“穷,没钱花,连吃饭都费劲。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得了肝硬化,治病的钱全是借的,我到二十七八岁都说不上媳妇。”张福生回忆说。父亲去世后,他只能守着几间石头房和山上的几亩薄地过日子,还得想办法偿还外债。就在这个时候,当地政府鼓励建设经济林的政策让张福生看到了一丝希望。
政策规定,谁开荒,谁栽树,收益就是谁的,政府每年还免费发果树苗。当时不少老百姓都质疑,在这十年九旱、冬季又冷又长的荒山里怎么可能把果树栽活呢?可别无出路的张福生来了干劲儿,愣是在在荒山坡上一镐一镐地刨出坑、栽上树。
“我3年基本没下山。”张福生说。果园终于成片了,一小部分果树也开始坐果了,张福生又找亲戚朋友借了3万多元在山脚下打了水井浇树。这些年,张福生早已数不清,为了浇灌山上的这1000多棵果树,自己挑过多少桶水,淌下多少颗汗。现如今,赚了钱的张福生给水井安装了电泵、水管和遥控器,给果树浇水终于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
宁城县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500毫米之间,干旱频率高、危害重,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解决了水的问题,突如其来的冰雹和寒潮又搞得张福生措手不及。
由于地势所限,张福生的果园上不了防雹设备,因此也生产不出标准化的商品果。不过,最近几年采摘兴起,每到苹果成熟时节,张福生的果园就热闹起来,“有时候100多人来,一天光采摘就收入好几千元。”为了迎合消费者对绿色、原生态的需求,张福生索性也不给果树套袋了,让果子从小见阳光,口感更好。
有了这片果园,张福生不仅还掉了家里的债务、盖起了新房,还在34岁那年娶上了媳妇,日子越过越红火。
“80后”回乡种果树带来山村新气象
随着宁城县林果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流。
在五化镇马营子村村民张井祥的果园里,张井祥正指导儿子张庆忠给果树剪枝、套袋。
20多年前,张井祥在马营子村率先栽起了果树,虽然常年要和干旱、寒潮、冰雹等天灾作斗争,但凭借着这几百棵果树,张井祥养活了一家老小8口人,还帮衬5个孩子都成了家。
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张井祥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打理起果园越来越力不从心。儿子张庆忠是个“80后”,16岁就外出打工,一开始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来又学技术开起了铲车,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并不少。但是在外面打工赚钱照顾不上家里,加上近些年果园发展前景看好,收入也不比在外边打工差,张庆忠主动提出回乡帮家里搞果园。
年轻人脑子活络,又见过世面。张庆忠一回来就决定,果园要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子,可种了10多年果树的张井祥却不认可。“疏花、疏果的时候,真是心疼,苹果已经长了挺大了,还是要剪掉,接受不了,舍不得。”张井祥说。
为了说服家里人,张庆忠开始给他们算经济账:苹果管理好了,果品质量高,一斤能卖三四块钱,要是粗放管理,产量是高,可是果小,一斤就值块八毛钱。
儿子的想法和干劲终于让张井祥放心地交了权。现在,果园管理不仅疏花、疏果、套袋,去年还给一部分果树安装了防雹网。产出的苹果达到了商品级,价格是过去的好几倍,年头好的话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现在,果园正向绿色无公害的方向发展。
宁城县林业局副局长吴翠荣介绍说,随着果树经济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显现,发展林果业已经成为宁城县山区群众脱贫的最主要的途径。作为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宁城县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5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800万元,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发展林果业。2014年以来,林果业带动宁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436户7066人实现稳定脱贫。
目前,宁城县的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20.3万亩,覆盖了18个镇乡(街道),以蒙富苹果、寒红梨、新苹红、南果梨四大品种为主要栽植品种,大果榛子、山楂、葡萄、杏等品种也在逐步扩大面积。果园正由单一品种种植向多个品种兼种的采摘园、旅游观光园等方向发展。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宁城县果树经济林面积将发展到25万亩,盛果期面积达到17万亩,预计年产水果28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