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化的生态景观林地
瘦西湖风景区从林地密度、树种构成、发育状况、景观指数等方面开展研究,筛选出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抗污染、耐水湿等)、观赏性好,并具有地域文化风俗特点的优良低维护地带性树种,建立技术示范试验区。
景区内树种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群落结构层次较好,被子植物占绝大部分,其中以双子叶物种最多;又以灌木及小乔木为主,是乔灌木群落的主要构成部分。按植物生长类型统计,乔木类、灌木类的应用比率约为1:0.6。一般认为,温带地区的生态林地建设,乔木与灌木的数值比例应保持在2:1至3:1为宜,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数值比例应保持在1:2至1:3。而在瘦西湖风景区内,乔木树种有164种、灌木树种有103种,应用比率约1:1.6;常绿树种有115种、落叶树种有174种,应用比率约为0.7:1。
花果树木姹紫嫣红、争奇斗娇,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园林景观利用花果树木所独有的生态韵律,呈现出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营造出绚丽多姿的视觉效果,春来,花开满树、灿若云霞,做报时的使者;盛夏,绿荫如盖,映照一方天穹;秋至,果挂满枝、形若珠玑,显丰收的喜悦;严冬,花果突显,透出一抹色艳。
复式林地配置模式
景区内林地建设模式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乡土树种营建低维护保养的复层混交群落,保留和突出了生物多样性的拟生态自然环境。以乔木树种为主体,槐、榆、香椿、枫杨、楝树、朴树等在南山上自然演替、繁衍成林,郁闭度>0.7,并借助地带性野生草花构建色彩斑斓的自然地被群落,形成了浓荫蔽日、鸟语花香的少维护近自然生态林。
瘦西湖风景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滨水沿岸景点群,即充分依赖地域的自然风貌、巧于借用,使建筑掩映于湖光水色之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以万千柳树群植于水岸,是扬州集景式湖上园林的典型特色之一。瘦西湖三十里河堤上遍植的柳树,烘染出了“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的诗情画意。
据《宋书·徐湛之传》载,“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即今瘦西湖风景区)有陂泽,水物丰盛,果竹繁盛、花木成行。”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扬州瘦西湖上二十四景中就有诸多完全是因植物景观命名的,如长堤春柳绵亘千米,《画舫录》载,“堤上杨柳,有的合抱成围,痴肥臃肿,不加修饰。或五步一株,十步双树。三三两两,跂立园中。”
苏州、杭州虽也有以柳为名的景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柳荫路曲,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六桥烟雨等,但无论从柳树的数量或是与建筑物的组景上看,均远不及扬州瘦西湖的来得密、来得有气势。
特色鲜明的滨水湿地景观
瘦西湖风景区植物资源中,用于湿地水岸的水生植物有10多种,用于花镜地被的草本植物有100余种。在湖滨驳岸处采用箩筐种植或敲去部分驳岸的方法补植菖蒲、水葱,丛植藨草、再力花,混植水生鸢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既有效遮挡固化驳岸又野趣盎然的滨水景观。
临水岸边适当丛植迎春花、金钟花、云南黄馨、藤本蔷薇、木芙蓉等花灌木,组成丰富的早春、盛夏、晚秋水景;沿岸湖堤以池杉、垂柳、碧桃、云南黄馨、金钟花等多种乔灌木组合的群植方法配置,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
万千杨柳碧连天
槐树林生态悠闲
碧桃闹春
蜡梅映雪
水生植物的临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