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做到任务、资金、措施、责任“四落实”,全省营造林规模首次突破400万亩。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又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为营造青海绿水青山注入了新动力。目前,全省已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大绿化、建设大生态的新格局。
青海努力增绿扩面补齐生态短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农牧村庄、交通沿线、河道两岸高标准绿化,累计完成工程区营造林822万亩,城乡高标准造林135万亩,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80万亩,建成美丽城镇80个、高原美丽乡村1500个。特别是加快实施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完成造林20万亩,力求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护一流,为全国提供“青海方案”。西宁市30年如一日,持续推进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7.2%提高到79%,成为青海绿色发展的新地标。海西州大规模造林101万亩,治沙26.9万亩,在柴达木盆地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
青海出台加快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了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森林旅游等产业体系。目前,全省特色经济林370万亩,其中枸杞70万亩,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同时,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青海森林面积净增1152.5万亩,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14.4立方米,居全国前列。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全省连续31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青海紧紧抓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契机,探索完善国土绿化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支持措施,出台《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重点在土地开发、财税金融、产权交易等方面支持,建立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允许承包林地15%的土地用于经营性建设用地等新机制,确立了政府投资、地方配套、银行贷款等多元投入机制。创新资源管护模式,把达到标准的新造林地及时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同时,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率先建立“村两委+生态资源管护”模式,探索了政府和农牧民“共保、共管、共建”新机制。扎实推进重点改革,通过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区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
来源: 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