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冯仲科首次提出精准林业。
森林资源是生物圈必备的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如何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森林资源信息,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永续利用是广大务林人的工作重点,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20年来的研究重心。
精准林业的起点是森林资源的精准监测。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体系,尤其是观测装备和调查技术方法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针对森林资源调查的各种不同需求,林业工作者所采用的调查方案体系、观测装备与技术方法是保证调查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关键,是调查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抽样调查理论及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位导航系统技术等新型技术应用到林业调查中,促进了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我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体系的雏形。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框架才初步形成,正式提出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分为3类: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森林资源调查侧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测树因子的获取,多资源森林调查、测树因子高效观测以及森林观测年度数据的获取逐渐成为现代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重点。
但近年来,这个体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林权改革、交易,提供年度森林资源消长状态等方面已凸显出诸多问题。其中,一类调查野外工作量巨大,周期长达5年;二类调查周期长达10年左右,小班面积是靠以往地形图勾绘的经验数据,蓄积量是通过角规测定或抽样测量胸径推算,蓄积及林分密度的精度低,生长量无法测定;三类调查每木检尺工作量很大,调查装备还是光学罗盘、机械测高器、角规、测杆、皮尺等工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资料价格十分昂贵,用得仍不够多。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调查迫切需要新理论、新装备、新技术方案和新方法等,从整体上破解我国已经用了近30年的森林调查体系的弊端,攻克森林“三量”(面积量、蓄积量及生长量)数据难以获取的技术瓶颈。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创建新一代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体系的需求不断凸显。
新一代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体系即以“互联网+3S”思维为基础,以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构建、森林观测装备研制、森林观测技术方法创新、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研究内容,以减少森林调查野外工作量、建立全方位目标林区数据模型、实现精确预测年度“新三量”(面积量、碳储量、碳汇量)为研究目标的调查技术体系。
新一代体系从整个流程上可分为:依托“互联网+”,应用国家一类连清固定样地观测数据及解析木数据研建国家主导树种与立地条件相关的精准生长模型;区划国家森林调查小班数据库;以县域级为基本调查单位,分析小班情况;利用森林小班精准测树技术和GPS精准定位、定标、定时精测300个样本,获取相关数据;研建树种反演模型并反演统计未实测小班,评定精度,进而可产出年度森林资源动态“新三量”精准数据。
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森林样地观测无人机、手持式测树超站仪、CCD超站仪等系列森林观测装备及对应的后期处理软件,发明了立木精测技术、5-9棵树微样地法、3D电子角规林分观测法以及3D景观三维建模技术,研建了内外业一体化森林经理应用与多终端服务平台,实现了森林资源一、二、三类调查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开发出依托互联网的县域级林地区划、地面小样本抽样高效精测系统,用于统计县域级年度面积量、蓄积量、生长量。研建无人机造林技术平台、无人机灭火洒药技术体系、无人机择伐技术体系。
近期,辽阳市选用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自主研制的手持式测树超站仪等新一代森林观测装备,利用5-9棵树微样地法/3D电子角规林分观测技术,对辽阳市13个树种、1个灌木组2010个林木进行了精测;对300余个森林微样地进行了立木精测和小班观测实验,并用森林经理应用服务平台对森林样地进行规划、管理和服务。与此同时,在北京市、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鑫森、新疆自治区林业重大项目办、旺业甸林场、平朔露天矿区、广东云浮等全国各地的精准林业实验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精准林业为我们经典林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无人机、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我们高效测树、洒药、灭火、造林、择伐,代替野外繁重的体力劳动;互联网+3S,使我们在办公室就能利用生长模型和环境要素观测出陆表任意一棵树的实时生长状态和精准数据,全球、国家、区域年度碳汇量可以精确预测统计;森林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效应、经济价值、社会效果可以被更精确地评估。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