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苗木    来安    龙柏  广玉兰  绿化苗木  紫薇  苗圃  红叶石楠 

园林匠人之缺,问题在哪?

   日期:2018-08-23     来源:中国苗圃基地    作者:垂垂柳    浏览:995    评论:0    
核心提示:清晨鸡鸣,四名花甲老翁等候村头,他们刀锄齐备,风尘仆仆。一辆金杯车在人前刹住,一青年男子探出头来:“老王,就这几个?”老王60岁上下,满脸皱纹,他笑着递上支烟:“李
  清晨鸡鸣,四名花甲老翁等候村头,他们刀锄齐备,风尘仆仆。一辆金杯车在人前刹住,一青年男子探出头来:“老王,就这几个?”
  老王60岁上下,满脸皱纹,他笑着递上支烟:“李老板,你的要求高,现在的工人不好找,这几个之前做过园子。”男子摆摆手,示意让他们赶紧上车。工地的树即将进场,他等不了。
  小李是华东某地一个小园林施工企业负责人,入行三四年,好不容易拉起一帮施工队伍,前几天几个骨干却回了安徽老家,因为他们的老家现在机会也挺多。眼下华东正值酷暑,本地工人要价高不说,很多还不高兴做。
  所谓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小李也不想公司成为临时工随意上下的“公交车企业”,但培养一批长工又谈何容易?活急的时候,还是只能让他们来救场。专业工人都谈不上,何谈匠人?
会呼吸的痛

  施工是整个园林景观行业的痛处,而人的缺失是在痛处再扎上一针,大小项目皆如此。这几年,大园林企业一个接一个地拿大项目,争相进入“千亿级订单”阵营。业绩华丽,也有焦虑,抛开后期运营与回款难题不谈,项目如何落地就是第一关。
  一位上市园林企业的采购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公司现在最大的采购难题不是物资、苗木,而是现场人员。“从项目经理到施工人员,都难。”按他所言,公司每到一个地方接项目,相当于收编或组建了一个劳务公司,由公司派项目经理把控项目、物资集采、整理资料。业内人称“施工管理”。
  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施工管理”已算是中规中矩的大项目操作模式,至少项目经理是自己的,项目质量有所保障,但却给公司的项目经理人才库施加了压力。
  相对大景观项目而言,私家庭院施工体量虽不大,但系统性强,精度要求高,可反观施工人群,大部分是大园林领域的溢出资源,做精细的项目不好上手。作为企业负责人都想通过精品项目锻造公司施工队伍,但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不容易带出精兵强将,徒弟自立门户与己为敌,加剧区域市场竞争。
  关键在于业主群体的“不专业”。实事上,眼下不少业主仍把庭院当做家装的外延部分,他们对装修公司的信赖度大多比景观公司强。生存有压力的企业或是初创企业,不少会从装修公司拿项目,接受装修公司的条件。
  接受条件自然降低了项目利润,影响施工,而更麻烦的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的装饰公司手伸得过长,不愿放弃现场把控身份,但却对造景理念理解不深,特别是植物造景,“室内外”扯皮的事不少见,可由于业主的偏向性,庭院一方通常弱势,做出让步。
  此矛盾不仅影响了庭院施工的现场质量,也扭曲了业主对造园的看法,更影响了造园人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
外行带节奏

  无论大园林市场还是私家庭院市场,都在衍生一个怪现象,就是“外行带节奏”,大园林市场这一现象出现在园林施工资质取消后。
  2017年园林施工资质取消,市场大门向外敞开,引来一众建设类国企、央企、地产企业啸聚,它们实力硬、综合性强,冲锋在前承接园林项目,再分包、转包给中小园林企业。项目整体分包、划标段分包、施工管理分包等套餐琳琅满目,市场层层分包的情形去年以来热火烹油。
  记者调查,全国各地的分包规则不尽相同,整体分包一般是工程额下浮10%至20%左右(不含税)。也有奇葩,江浙有的项目下浮额度高达40%。发包方态度硬,姿态高,门道复杂。而税收新政成了压死企业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低利”局面让人骇然。
  利润大头被上层企业抽走之后,施工方怎么生存?信息透明、寻价常态化,让采购能挤出的水分本就不多,盈利压力无奈地给了施工环节,“能省则省、能快则快”成了施工企业挤利润的法门。大多数情况下,做精品项目是跟自己过不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队伍持续性弱,劣币在驱逐良币。
  因此引起的人才结构变化才致命,意味着行业底裤正在被扒掉。福建厦门一位园林资深人士发现,最近不少园林企业人才、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频频涌入了地产、市政企业,“园林”属性在变弱;反观园林企业则招不到人,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
  企业家王石曾说:“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底,就向哪里汇集。”市场驱动之下的人才流动势不可挡,可对园林行业和企业都不是幸事。
  人是园林施工企业核心资源,在市场整体变革之下,企业优质资源、资产的流失已非局部风险。晋升一级学科多年的风景园林专业,所代表的行业存在感正在降低,人才体系“篱笆墙”四面透风,园林匠人培养少了托底。分析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市场认可机制缺失,二是人才打造机制错位。
市场认可机制

  造成市场认可机制缺失的,去资质只是推手,顶层态度才是内核。
  1.从中央到地方,部门调整不断铺开与深入,园林绿化行业牵涉其中,行业“娘家”不断易主的同时,项目发包方也五花八门,在市政、水利、绿化、环保、扶贫、三农等部门以及各类“办公室”、“项目组”间来回跳转。在浙江某县级市,园林部门已统归市容市貌部门,建设内容以区片划分的市容市貌大项目形式发包,特点是一次性包干,弱化专业。
  可减政这一手太快,坊间有些架不住,园林企业成了丈二和尚:不知从哪里开始?谁适合做总承包方?怎么从总承包那分食?
  不妨推测,今后的国内建设市场,全面整合、统筹协调的基调将扶正,为的是给后期项目持续运营埋伏笔,相关部门正在引导行业正确对待。不过若从这一角度考虑,或许在行政整合中做到专业细分、设定合理的入围机制、边破边立才是规避恶性分包与权力寻租的关键,也是引导各领域人才体系建设的正途。

华东某地私家花园施工现场

  2.国际上有例可循。英国在世界建设领域是翘楚,记者在伦敦采访时了解到,在当地,建设类项目在完成设计之后,项目移交到总承包商手里,承包商按专业整合施工队伍,铺装、水电、建筑等都有专业的蓝领工人,涉及植物景观的则由“园艺师”(Gardener)总揽。
  事实上,园艺师属于非官方认证的职业称谓,部分人具有RHS(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认证,不过在当地从业者尤其是付费者的认知中,园艺师的辨识度、认可度很高,市场承认这一工种。
  国内园林市场以市政型主导,职业工种认定大多依仗行政手段。可风景园林施工领域人才缺乏专业工种的认定,业内既膜拜又诟病的是“建造师证”,其中涉及园林景观部分并不多。有意思的是,园林施工资质取消以后,项目招标时对企业的资格审定过程中,“人”的权重上升,建造师证的含金量却在上升,让从业者五味陈杂,哭笑不得。
  在国内私家庭院领域,近来“造园师”的说法在被不断传播,有人定义“造园师=设计师+施工员”,不过目前此说法只是业内人士的自我称谓,不仅没有官方性质的认可,从市场角度而言,目前人群层次良莠不齐,缺乏约定俗成的行业认可标准———大家先这么喊着。

日本后乐园的养护施工

人才打造机制

  市场认可机制需要时间来唤醒,但期间的空白却给人才打造机制出了难题。
  1.今年4月,山东泰安举行了“园林50强走进泰安”的活动,论坛环节,亚洲著名树艺师欧永森表示:“树艺学涉及到植物、生态等多学科,而树艺师也是非常值得从业者尝试的职业工种。”欧永森说,他在香港做指导,日薪过万元港币。
  回报听起来很诱人,但听众普遍一脸茫然:“怎么考?考了有什么用?”该现象透露出一个问题,在现行市场认可机制下,国内园林匠人的打造,该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
  对大多数人而言,入行的敲门砖是文凭。但在园林企业看来,国内院校培养专业学生的方式是错位的,与市场脱节严重,重理论而轻实践,应届毕业生至少需要3到5年以后才开始上道,这期间企业就成了“黄埔军校”,还要承担人员跳槽的风险。
  院校教育难以满足市场胃口,社会培训却掀起热潮。如花园集俱乐部、华农笨鸟、芦苇景观等,纷纷涉水园林施工业务培训。此类培训针对性强,一般一期设一个主题,所招学员通常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属于人员“升造”。
  可社会培训毕竟是市场行为,通常由私营平台开展,虽然有结业证书,但缺乏相关部门认证,证书的含金量需要市场长期考验,这连带出了培训持续性的问题。对培训平台而言,培训费用是盈利大头,随着竞争加剧,大家享尽市场红利之后,平台的生存就成了难题,品牌标签的持续性很难保障。

伦敦切尔西区的一个建筑施工

  2.不难发现,院校教育与社会培训都有自己的优劣,二者最好能结合。不久前,安徽黄山举办了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复盘活动,期间还研讨了校企联动的造园人培养计划,操盘者是北京景园人园艺技能推广有限公司与《中国花卉报》社,旨在结合世赛标准,从院校的角度切入到市场,锻造技能、获得认证、赢得市场。
  校企联合的愿景虽美好,但也有难度。按此模式,该平台在为世赛输送选手的同时,还为企业输送人才,平台将成为人才的“经纪人公司”。要摆好这一身位,需要长期锤炼与品牌搭建。而这期间,技术是第一作保的。但客观讲,无论竞赛标准还是学校标准,目前与市场所要求的标准仍有距离,人才打造的错位依然存在。
  在复盘赛现场,记者就此咨询了一位教授园林课程30余年的高校老师,他同时也是世赛园艺项目教练及评委。“或许在初期,做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要大于怎么去做的意义。因为社会的认同感,才是园林施工人才打造的支撑。在获得社会认同之后再反推战术,才更理想。”他表情肃穆,语态意味深长,让人沉思。

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复盘现场

  记者点评
  说到底,园林施工匠人缺失不仅是行业难题,也慢慢将成为社会痛点,园林园艺景观文化的缺失是社会美感的遗憾,这一遗憾最终会由社会生活中的普罗大众买单。
  而在现阶段,或许向相关部门、社会群体、园林行业自身等传递园林工匠的理性认知,唤醒社会认可机制的设立,以此打磨出切实的教育、培训机制,才是业内解决园林匠人缺失问题最应该做的。
  一言以蔽之,国内不缺造园技术与造园人才,缺的是让其扎根与成长的土壤。
 
标签: 匠人 园林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1396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