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第一经幢-宁波保国寺经幢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宁波保国寺天王殿前有两座造于唐代的石经幢,其一,为造于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的鄞县永寿庵尊胜经幢(已断裂)。另一座普济寺经幢造于唐代开成四年(公元839年),距今已1161年,比宁波市区天宁寺塔(咸通塔)还早23年,所以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