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创自清初康熙三年(1664)甲辰,开山和尚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第四世渠山妙随禅师。
渠山(1581—1669),名妙随,云南晋宁人,俗姓李。生于明万历九年(1581)辛巳,二指相连,乡人惊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师二十四,投鸡足山碧云寺礼效和薙染。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师年二十七,依本山狮子林白云受具。明天启元年(1621),师四十,参余山道瑞于贵州崇宁,得印可。为象牙性梃法孙,破山海明三传弟子,临济宗第三十四世。明崇祯十七年(1644),师年六十三,适古源海鑑两参灵隐印文未契,遂来参渠山。渠山携古源海鑑往楚。
顺治二年(1645),来武冈,行脚各地,后择地双峰山,“蓐草而基,乞钵面席”,以募化所得拟建寺。康熙二年(1663),得武冈知州吴从谦相助,于翌年缔构洪觉寺。康熙七年(1668),武冈知州吴从谦为洪觉寺规范基地范围,使禅和清修,免乡民骚扰。吴从谦曾撰《双峰山禅院记》,以颂渠山威德。相传,吴从谦后来弃官出尘,出家双峰山洪觉寺。
渠山生前尝著《采薇歌》、《牧牛颂》等,“语多沉痛迷离,细按之,皆南明旧事也”。寂于康熙三年(1664)甲寅六月。付法元甫香祀禅师,继席双峰山洪觉寺。
元甫禅师(1621—1678),名香祀。俗姓刘,父名君泰,母杨氏。武冈小东发广竹村人。七岁甘素,十岁依双峰山亲应大师为徒,后为渠山禅师侍者,拜卯玄师为徒,力事参究。后得渠山印可,继席双峰山洪觉寺。康熙十七年戊午五月,建立“淨鑑寶華輪”。寂后付席倾尘禅师。
倾尘禅师,本府南路西岭唐氏子。行年廿,看破世间空境。一日同乡邻人往武攸,有异人花于路,向子曰:“盍不出尘乎?”答曰:“出何尘?”对曰:“唯心自在。”行至此地,一见大师,削发为徒,名曰:“倾尘”。侍师八载,未尝一日息安。遵师诲训,正守清规。行其威德,并无半句离耳。送师入塔,满足孝思。
壬辰年,四方檀越居士暨法眷人等启请,复至双峰法席。那时间颓纲坏目、废产失业,特地重新,乃僧之志。煮粥熬汤,受尽多少苦楚。归赎本山,并转法器什物等项。培植树株,堂禁山河,修补寺院,复兴常住。但托坪团简家冲,有脚庵,名曰:“广福庵”,蒙刘、席二宪亲点祖为住持之僧。复后,募叩众善人等,将钟鼓、佛像、庵院,一概重兴补葺。僧之为人,出於本性,一生勤俭力为,而治家大道,克合半佐。并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积道德以仁义,鼎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劝善规过,平怨息讼,施茶解渴,修路架桥,无论大小功,因随缘布施。
壬戌年间,合诸山缁俗人等,请入方丈,开期说戒,上堂将常住法堂源流,因地山河什物等,付与众等。
倾尘之后,次第相承,先后有新元、明修、素梅、翠林等相继住持双峰山洪觉禅寺。到了民国,则先后有常悟、端效等老和尚主席。在端效老和尚主席期间,开期传戒,影响周边地区,与云山胜力寺并称武冈二大丛林、二大戒堂。
共产党执政以后,双峰山洪觉禅寺僧散寺空,1954年2月被沦为武冈麻疯病院。
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历代住持
渠山妙随——元甫香祀——倾尘——新元——明修——素梅——翠林···端效
附录:
都梁双峰山第三代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世
上倾下尘和尚墓志铭碑记
本府南路西岭唐氏子也。行年廿,看破世间空境。一日同乡邻人往武攸,有异人花于路,向子曰:“盍不出尘乎?”答曰:“出何尘?”对曰:“唯心自在。”行至此地,一见大师,削发为徒,名曰:“倾尘”。侍师八载,未尝一日息安。遵师诲训,正守清规。行其威德,并无半句离耳。送师入塔,满足孝思。付法偈曰:“灯灯相续,祖祖流传。”
师在日,命往写油团住圆觉庵数年。自於壬辰年,四方檀越居士暨法眷人等启请,复至双峰法席。那时间颓纲坏目、废产失业,特地重新,乃僧之志。煮粥熬汤,受尽多少苦楚。归赎本山,并转法器什物等项。培植树株,堂禁山河,修补寺院,复兴常住。但托坪团简家冲,有脚庵,名曰:“广福庵”,蒙刘、席二宪亲点祖为住持之僧。复后,募叩众善人等,将钟鼓、佛像、庵院,一概重兴补葺。但三处常住,诚较前而更辉煌焉。至今年登七十有六,而僧之功德实卓,卓然有可表者。
僧之为人,出於本性,一生勤俭力为,而治家大道,克合半佐。并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积道德以仁义,鼎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劝善规过,平怨息讼,施茶解渴,修路架桥,无论大小功,因随缘布施。
至壬戌年间,合诸山缁俗人等,请入方丈,开期说戒,上堂白云:“吾老矣,不能用也。今将常住法堂源流,因地山河什物等,付与汝等扰管,而揉劳勤俭,不惜身命。壮光前人,诱启后昆,可谓不负出家之志至矣。”但其功行甚多,难以备载。如此岂非僧之立德立言之所征乎?
噫!僧亦人杰也哉。继继承承,绵绵不已,佇彼*铭,永垂百世。
本山长徒新元孙明修明瑾玄孙宗耀原宿素梅云梅普禅
曾孙慧光月林桂林参林翠林
竹云峰徒道登道岸孙明镜明锡玄孙四瞿重瞿
曾孙茂林宗耀
黔阳天柱峰徒孙通微通轮玄孙秀祥秀林
圆觉庵常住僧松林徒海澄
监院明珠玉修立
皇清嘉庆十二年岁桂月吉旦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