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芋
英文名称:Taro、Dasheen、Eddoe
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 Arum esculentum L. Colocasia antiquorum var. esculenta (L.) Schott Colocasia escutenta (L.) Schott var. escutenta
科名:天南星科(Araceae)芋属( Colocasia)
别名:芋(名医别录),芋头(各地),水芋(广东海南),芋岌、毛艿(指小块茎)、毛芋(福建福州),青皮叶、接骨草、独皮叶(云南南部) ,土芝、莒(古称),蹲鸱(史记) 、芋仔、芋艿、青芋、朱芋、土芝、白芋、早芋、母子芋、Sai-hui、Sarii(泰雅)、Bassa(排湾)。
品种:(1)槟榔心芋 (2)面芋 (3)子芋用品种
原产地:亚洲、印度、锡兰、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印度和中国华南是原产中枢。
分布:主要产地在屏东、云林、台南、南投和台东县等县。
用途:
1.食用:热带亚太地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台湾是重要夏季蔬菜和山地居民主要食粮的一种。
药用:性味:块茎:甘、辛、平;叶:辛、凉;花:辛、平。效用:块茎:消肿散结。治肿毒,乳痈,口疮,牛皮癣,烫伤;芋梗:治泻痢,肿毒;叶:止血,消肿解毒。治药疹,疮癣;花:治胃痛,吐血,痔疮,脱肛。(医p113-芋)
茎:多年生湿生草本,块茎通长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均富含淀粉,株高60~150 公分。
叶:叶2~3 枚或更多,叶柄长于叶片,长20~90 公分,绿色;叶片卵形,长20~50 公分,先端短尖或短渐尖,侧脉4 对,斜伸达叶缘,后裂片浑圆,合生长度达1/2~1/3,弯缺较钝,身3~5 公分,基脉相交成30° 角,外侧脉2~3,内侧脉1~2 条,不显。
花: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20 公分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 公分,粗2~2 公分,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 公分,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 公分,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圆锥状,长3~3.5 公分,下部粗1.2 公分;中性花序长约3~3.5 公分,细圆柱状;雄花序圆柱形,长4~4.5 公分,粗0.7 公分,顶端骤狭;附属器钻形,粗不及0.1 公分。花期2~4 月(云南)至8~9 月(秦岭)。
果实:浆果球形。
特性:芋为多年生草本块茎性植物,芋头富含淀粉,食用方法和马铃薯相仿,除煮食烤食外,尚可作甜点和芋仔冰的原料,风味甚佳。芋头耐贮藏,山地居民多烤熟脱水后久藏。
台湾的芋最先由高山族人(今称原住民)带来台湾,而后从大陆和日本引入。至今品种和系统相当多,著名的有槟榔心芋、面芋、红芋、黄心芋、乌播、狗蹄芋等。目前经济栽培的有下列数种:
(1)槟榔心芋:母芋用最主要品种。有红榔槟心芋(叶柄红色)、金门槟榔心芋(肉质粘细)等系统。耐湿性特强,耐旱力稍弱,中晚生。特征是球茎的白肉中散布紫红色筋络(散在维管束)。植株高大,叶柄粗壮,分蘖少而晚,因此子芋数少而小,母芋发达,长球形到椭圆形。长达30公分,横径可达15公分,重可达2.5公斤。基部粉质,顶端粘质,气味芳香,品质最优良。
(2)面芋:母芋用品种。耐旱力强,晚生,植株最高大,分蘖最少而小,可供繁殖用。
(3)子芋用品种:多属于乌播、石川早生、土垂等系群,大都早生、株形矮小、由母芋和子芋所生出的分蘖早而多,因此子芋和孙芋数也多。肉白色,肉质粘细。老化的母芋和子芋肉质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