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刺芋
英文名称:Spiny Lasia
学名:Lasia spinoza (L.) Thwaites
科名:天南星科(Araceae) 刺芋属(Lasia)
别名:刺芋(元江、海南),刺过江(云南永德),旱慈菇、金慈姑(云南梁河),野慈姑、山慈姑(云南华宁),''帕南'' 、''派克那'' (傣族语),刺慈姑(广西合浦),簕芋、野簕芋、竻水菇(广东),水慈菇(广西博白),簕菜薯(广西陆川),山莲藕(广西龙津),簕地茹(广西玉林)
原产地: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锡金、孟加拉、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中南半岛至印尼、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台湾。
分布:生长在山谷疏林下的阴湿地,分布于中低山区。
用途:
1.庭园造景用:刺芋,可作庭园造景植物。
2.食用:幼叶可供蔬食。
3.药用:根茎捣烂,可外敷肿毒,能消炎止痛、消食、健胃;可治淋巴结核、淋巴腺炎、胃炎、消化不良、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兽医用以治牛马劳伤,催膘。性味:根茎及茎:辛、平。效用:消炎,止痛,消食,健胃。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毒蛇咬伤,淋巴腺炎,淋巴结结核。
茎:有刺常绿草本,高可达1 公尺;茎灰白色,圆柱形,粗可达4 公分,横走,多少具皮刺;节间长2~5 公分,生圆柱形肉质根,须根纤维状,多分枝;节杯状,多少膨大。
叶:叶柄长于叶片,长20~50 公分;叶片形状多变:幼株上的戟形,长6~10 公分,宽9~10 公分,至成年植株过渡为鸟足─羽状深裂,长宽20~ 60 公分,表面绿色,背面淡绿且脉上疏生皮刺;基部弯缺宽短;侧裂片2~3,线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多少渐尖,向基部渐狭,最下部的裂片再3 裂,小裂片长15~20 公分,宽2~3 公分。
花:花序长20~35 公分,粗0.75~1 公分,佛焰苞长15~30 公分,管部长3~5 公分,檐部长25 公分,上部螺旋状旋转;肉穗花序圆柱形,钝,长2~ 3(~4) 公分,粗0.75 公分,黄绿色。
果:果序长6~8 公分,粗3~3.5 公分;浆果倒卵圆状,顶部四角形,长1 公分,先端通常密生小疣状突起;种子长0.5 公分,粗0.35 公分。花期9 月,果翌年2 月成熟。
特征:多年生有刺常绿湿生草本,具匍匐地下茎。叶具长柄,基部具鞘,疏具皮刺,幼时箭形,不裂,成熟时鸟足状裂,下表面脉上具肉刺;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侧裂片2~3,线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最侧之裂片再3 裂,小裂片长15~20 公分。花序柄具皮刺;佛焰苞长;花序短圆柱形,密生花。花两性;佛焰苞长15~30 公分,上部螺旋状纽转;花序长2~3 公分;花被片4,稀6;雄蕊4~6;子房1 室,具1 胚珠。浆果,紧密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