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种植技术】
(一)植物特性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00~1000厘米。单数现状复叶对生,小叶5~9片,椭圆或卵圆形,顶端尖或渐尖,全缘或有钝锯齿,叶背有透明油点。聚伞状圆锥花序项生,雌雄异株,花白色,雄花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雌花花瓣较雄花为大,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心皮5枚。骨突果扁球形。种子卵状球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8月。
(二)生长特性
适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沟边,温暖湿润的山地,疏林下或林缘空旷地。野生较少,多见栽培。人工栽培在低山及丘陵、平坝向阳较暖和的地方。凡多风严寒和过于干燥干旱地区,不宜栽培。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吴茱萸均可。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丘陵地、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作苗床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每亩施2000-3000公斤的腐熟农家肥作为基肥,深翻后暴晒几天,碎土耙平作成高畦。
2、移栽
吴茱萸栽培从落叶后至春季萌动前均可进行。若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无需整地,直接按2×1.5米的行株距挖穴定植,穴宽深50厘米,每穴施有机肥5-10公斤,亩栽220株左右。利用四旁零星栽培,按行株距2米左右挖穴,将苗木根系理顺放于穴中,盖细土踏紧。栽时盖土不易过深或过浅,深了生长不良,浅了容易受旱死亡。浇透定根水,然后根据天气情况,约浇水1-3次,保证成活率。
3、田间管理
适时中耕除草,并保持土壤湿润,春萌发前施一次腐熟的人粪尿,施肥量随树龄而定,三年生每株施人粪尿10~25千克,在距植株48厘米左右开环状浅沟施下,覆土。7月开花结果前,施一次磷钾肥,冬季追施一次堆肥(或河泥、人粪尿)、草木灰等,培土防冻。树高100厘米修技,春秋两季剪去顶心,形成一定型树冠,有利生长和结果。
4、病虫害防治
(1)煤病
又称煤污病,是由于蚜虫、蚧壳虫在吴茱萸上为害,诱发不规则的黑褐色煤状。后期叶片和技干上覆盖厚厚的煤层,病树开花结果少。
防治方法:蚜虫和蚧壳虫发生期喷洒2000-3000倍稀释的40%乐果乳油剂,或25%亚胺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打2~3次。发病期喷1:0.5:150-200波尔多液,10~14天1次,连打2~3次。
(2)锈病
该病主要危害吴茱萸的叶子,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不太明显的黄绿色小点,橙黄色小疱,致使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喷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打一次。
(3)老木虫
幼虫在树干内蛀食,茎干中空死亡,7~10月份在离地面30厘米以下主干上出现未状胶质分泌物、木屑和虫粪。
防治方法:用小刀刮去卵块及初孵虫。幼虫蛀入木质内部,可在蛀孔外灌入可湿性六六六粉50倍液,或用药棉浸80%敌敌畏原液塞入蛀孔,封住洞口杀幼虫。
5、采收加工
定植3年开花结果,8~9月果实成熟,果呈赤橙色采收。摘下果穗、暴晒,过后取掉果柄、杂质,装竹笼或木箱内,放干燥通风处(3年生收干果1-1.5千克,6-7年生收3.5~5千克),一般结果20~30年。
以上就是吴茱萸种植管理技术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有疑惑的朋友们排忧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