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真菌蚕豆葡萄孢菌(Botryotinia fabae)侵染引起,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在自然界中只产生其无性态蚕豆葡萄孢(Botrytisfab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只为害蚕豆。
田间识别本病在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以开花结荚期为害严重。主要为害叶、茎、荚,也为害豆粒。在叶片上,病圆形或椭圆形,内部褐色,边缘红褐色或深褐色,直径2-4毫米左右,在一张叶片上,病数有时多达数十,并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大块病,导致叶片枯死。感病品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叶片病迅速扩大并连接成铁灰色枯,叶面上密生灰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后整个叶片灰黑色枯死。叶柄和茎发生赤褐色条,表皮纵裂。花冠褐色枯腐,一般自下而上逐渐枯死,雨后常在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幼荚受害多发生赤褐色点。发病后期常在干枯茎秆内发生黑色椭圆形或肾形小菌核。
发病原因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夏,在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在适温(20-25℃)范围内,相对湿度在85%-90%以上时,适病菌生长和侵染,发病重。
防治要点选种抗病品种,如黄岩小粒种、建德小青豆、平湖皂荚种和常德蚕豆。发病严重地块忌连作。喷洒杀菌剂: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蚕豆赤病属常发性病害,每年都要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直接影响着我市蚕豆产量和质量。因此,各地要加强宣传发动,抓住适期,药肥混用,搞好喷药防治。
1.用药时间与次数:对所有蚕豆田,在发病初期施药控制发病中心,以免传播蔓延,隔5—7天,用好第二次药。
2.药种与用量:每亩用40%绿满园(多酮·福美双)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蚕豆赤病是我省蚕豆生产的一个常发性的重要病害。近年来蚕豆赤病持续偏重发生,据南通地区3月中下旬调查,近期露地蚕豆赤病病情上升明显加快,部分地区发病重于往年。随着气温上升,蚕豆群体量增加,阴雨天气的出现,田间病情将会快速上升。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蚕豆主产区要加强监测,及时指导农户科学开展防治。
1、农业防治。蚕豆田要开好排水沟,减少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剪除无效枝和重病枝带出田外,减少田间病源。
2、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病情发生情况,于蚕豆初花期喷次药。目前防治蚕豆赤病尚无登记农药,根据南通等地近年蚕豆赤病防治经验,可示范应用速克灵、异菌脲、腐霉利、多·酮等药剂防治,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用药2-3次,要注意轮换用药。对蚕豆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另加啶虫咪、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一起防治。
对以鲜食籽粒上市的田块,要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蚕豆赤病是我省蚕豆生产的一个常发性的重要病害。近年来蚕豆赤病持续偏重发生,据南通地区3月中下旬调查,近期露地蚕豆赤病病情上升明显加快,部分地区发病重于往年。随着气温上升,蚕豆群体量增加,阴雨天气的出现,田间病情将会快速上升。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蚕豆主产区要加强监测,及时指导农户科学开展防治。
1、农业防治。蚕豆田要开好排水沟,减少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剪除无效枝和重病枝带出田外,减少田间病源。
2、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病情发生情况,于蚕豆初花期喷次药。目前防治蚕豆赤病尚无登记农药,根据南通等地近年蚕豆赤病防治经验,可示范应用速克灵、异菌脲、腐霉利、多·酮等药剂防治,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用药2-3次,要注意轮换用药。对蚕豆蚜虫发生重的田块,另加啶虫咪、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一起防治。
对以鲜食籽粒上市的田块,要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1)种植抗病品种,提倡高畦深沟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密植,注意通风透光。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增施草木灰或其他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3)实行2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
(4)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5)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